——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2009級城市規劃專業
校廣播台播音員、資環學院學生事務處理中心副主任、學院辯論隊隊長、班長、“國家勵志獎學金”、“省環保廳環保論文征集比賽三等獎”、“暑期社會實踐優秀先進個人”、“校級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優秀黨員”。
帶領班級喜獲“鄧穎超班”榮譽稱号
特長愛好:主持、辯論、朗誦
座右銘:人不可以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
初生牛犢不怕虎
高中到大學,是一個飛躍。剛來到師大,感覺什麼都很新奇,對什麼都感興趣。從競選班長、進辯論隊、進廣播台、參加各項活動,到擔任輔導員助理為學院同學服務,都是一種叫做“不怕”、“試試”的勁頭驅使我。也正是這種勁頭,令我學到了很多,收獲了很多。
回顧大學四年,所有參加過的活動中,我覺得我投入最多的是“辯論”。“辯論”是我的一項愛好,我對它一直情有獨鐘。大一剛入學的時候,我和其他有同樣愛好的同學,代表班級參加學院比賽。一個多月的時間裡,我們每天都讨論到10點。後來,我和班裡另外三個人進了學院辯論隊。學院第九教室,便成了我們的專屬地盤。我們在那裡一起學習,有時為一個問題吵的不可開交,但更多時候卻是歡快地一起大笑。參加“思辨杯”新生辯論賽,參加科節辯論賽,跟随隊裡的師兄師姐縱橫辯論的賽場,傳遞資環學院的辯論風格和理念。這一年,我很快樂。
辯論隊隊長
2010年我成了大二的師兄,也接過了資環辯論隊隊長的擔子。辯題的揣摩,鍛煉的進程,新老隊員的協調搭配……這一年,我做了一個嘗試。覺得總是灌輸“辯論的勝利”不是很好,該是享受,享受辯論前的準備過程,享受辯論中思辯過程。“辯論”不該是一個負擔,該是對興趣的求索。但是結果卻是不盡如人意。這一年,我成長了很多,成熟了很多。
2011年我卸去了隊長的擔子,但是我沒有脫隊。用我們隊裡的話來說,生是辯論隊的人,死是辯論隊的死人。這時候,我不在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參與者,而是定位成一個觀賞者。這一年,我依然充滿熱情。
2012年我大四了,忙着未來的生活。但是,我還是擠時間去做學院辯論賽的評委,盡可能地帶動12級新生對辯論的熱情。可以說,我大學四年的生活都和“辯論”有密不可分的關聯。我的血液裡,淌着那份思辯的淡定和激情。
廣播台的經曆
在辯論隊裡一個師兄的推薦下,我參加了校廣播台的面試,成了周三文學組的播音員。我很懷念在東區廣播台的日子。廣播台是一個溫馨歡快的地方,沒有隔閡和界線。我們很自然地坐到一起聊天,說說貼己的話,八卦台裡人的绯聞。在這裡,我們都是好朋友。每當想起台裡的點點滴滴,自己都不禁會笑出聲。
我開始進的是文學組,和曉青搭檔《文壇前沿》和《新書推薦》,狠狠地享受了一番文學的味道。後來輾轉到了音樂組,和丹丹一起播《音随我樂》,到了大二我就退出了廣播台,可是外院的搬遷讓廣播台失去了大量“有聲”力量。于是,我這個骨灰級的人被挖了出來,做了文學組的組長,一邊播音一邊培養新人。現在每當下班回到學校,聽到音柱裡傳出來的聲音,總是會心一笑。
我很感謝輔導員助理這份工作。雖然很繁瑣,但是很鍛煉人。這一段時間,教會了我如何待人處事,教會了我用平和的心态面對困難。
坦誠、不拘小節、注重細節
我覺得,一個組織者可以不用處處都能獨當一面,但一定要懂得協調分配,充分發揮團隊的力量。所以我認為,一個隊伍當中領導首先需要具備“團結協調”能力。其次還應該對正在做的事情宏觀把握,最起碼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目的是什麼,自己有一個時間進程表,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全局觀”。然後就是“語言表達”能力,涉及到上傳和下達,能夠靈活地傳遞信息。坦誠、不拘小節、注重細節。我就是靠這三個詞,來處理各種關系。
90華裡感恩之旅
實踐和比賽,對于我們大學生來說很重要。我們最終要走向社會,大學便是一個過渡期。剛到大學,我們或許并沒有勇氣去投入社會,去體會社會。所以,大學就為我們準備了這些活動,讓我們來适應,來鍛煉。當然,如果大一就想做兼職,那也是不錯的鍛煉。
偶像:周恩來
把周總理作為自己的偶像,是因為他“親民、愛民”、“無私奉獻”。我記得小學時學過一篇文章,叫《十裡長街送總理》,當時并不理解。初中時學了曆史,高中時又四處找資料了解周總理生活的點滴,很感動,很震撼,真正體會到了他的偉大。周總理最吸引我的是他的“平易近人”和“全局觀”。我一直在努力學習,他算是間接塑造了我的生活态度和為人處事的方式。我很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