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11-05來源:浏覽次數:0
新華網北京11月4日電 “天下将興,其積必有源。”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奠定堅實基礎,是我們這一代共産黨人重任在肩的曆史使命。
黨堅強有力,始終同人民群衆保持血肉聯系,國家就繁榮穩定,百姓就幸福安康。穿越90多年奮鬥曆程,這一曆史啟示愈加深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強烈的曆史責任感、深沉的使命憂患感、頑強的意志品質,堅持不懈反“四風”,有腐必反、有貪必肅,制度建設不停頓,深入開展群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開創了全面從嚴治黨新局面,為我們黨凝心聚力、開拓新局赢得了曆史主動。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政治保證。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正是着眼于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偉大勝利,與時俱進提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态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等統籌推進的總布局,對新形勢下提高治國理政能力、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作出一系列部署。這必将有利于鍛造更為堅強的領導核心,确保發展航船沿着正确航道破浪前行。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黨全國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就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把全會确定的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事在人為,謀事在人。能不能抓住機遇、開拓前進,取決于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取決于各級幹部的作風和狀态,取決于我們抓落實的決心和力度。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全會提出樹立和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必然要求我們轉變思想觀念、創新工作方式,不斷增強領導發展的能力,開拓發展新局面。
這是尊重規律的發展。隻有深化對發展規律的認識,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體制機制,運用好專業思維、專業方法,才能避免“一拍腦袋就定、一拍胸脯就辦”,使決策更加科學、施策更有實效。這是厲行法治的發展。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全面提高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依據黨内法規管黨治黨的能力和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才能“為治有體,施治有序”。這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加強涉及群衆切身利益問題的協商,依法保障人民各項權益,創新群衆工作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就能激發人民的主人翁意識、凝聚社會共識,形成“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的磅礴力量。
打鐵還需自身硬。全面建成小康,非風清氣正不可為之,非真抓實幹不可成之。使命越艱巨,就越要嚴字當頭、從嚴治黨,突出問題導向,努力實現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一方面,要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争,健全改進作風長效機制,着力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體制機制。另一方面,要着力解決一些幹部不作為、亂作為等問題,形成敢于擔當、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态。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讓各級幹部既廉潔自律,又積極肯幹,發展就有了帶頭人,政策就有了執行力,就能夠帶領廣大群衆把全面小康的藍圖一步步化為現實。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用“小康”來描述中國的四個現代化。30多年風雨兼程,從“解決溫飽”到“小康水平”,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動員令,一茬接着一茬幹,一棒接着一棒跑,我們迎來了向第一個百年目标沖刺的曆史時刻。讓我們堅定信心、頑強奮鬥,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奮力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任務,開創社會主義中國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