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輝
發布時間:2018-01-26 浏覽次數:0
“中國的高切林”——郭敬輝
郭敬輝(1916-1985)水文地理學家。直隸定縣(今河北定州)人。曆任河北師範學院地理系任系主任兼黨總支書記、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國地理學會四屆副理事長。
1952年秋郭敬輝來天津河北師範學院地理系任系主任兼黨總支書記。1955年郭敬輝在《地理學報》上發表了《中國的地表徑流》論文,發表了中國第一張年徑流模數圖。徑流模數圖(可轉換為徑流深度圖)不僅是估算水資源的重要依據,也是水文循環的主要圖種,還是研究自然地帶規律性的重要環節。蘇聯的徑流模數圖早在20世紀初就由高切林編制完成。
新中國建國之初,郭敬輝先生就下決心要編制中國的徑流模數圖。但當時困難很多。首先是資料奇缺,整個西北地區隻有黑河莺落峽站、新疆開都河焉耆站、伊犁河野馬渡站(後改為雅馬渡站)三個站的少量資料。東部地區也隻有松花江哈爾濱站和長江漢口站等少數站有水文記錄。他在廣泛收集已有資料的基礎上,參考了19世紀俄國學者沃耶依科夫“河流是氣候的産物”的名言,加上自己的研究,大量收集氣候、土壤、植被、地質、地貌等自然地理各要素的資料,用卡片分類,累計有2000多張,然後日以繼夜地一個地區一個流域地進行分析研究。又鑒于中國是個多山的國家,所以還要考慮徑流的垂直地帶性的分布。實在沒有資料或分析把握不大的如西藏等地,則用虛線表示。同時又提出在勾繪年徑流模數等值線時不能與年降水量的等值線矛盾的思路,這也是在中國首次提出了編繪徑流模數圖的原則。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終于在1955年的《地理學報》上發表了中國第一張徑流模數圖,立即引起了地理界和水利界的普遍關注和重視,被人們稱為“中國的高切林”。
在編制徑流模數圖的基礎上,郭先生又繼續補充校核已有的資料,分流域對中國的河川徑流量進行了估算。1956年上半年,郭敬輝調中國科學院工作,他讓青年同志協助他整理部分資料。當時統計任務繁重,沒有任何計算工具,隻憑算盤反複撥打。就在這樣的條件下經過艱苦努力,終于完成任務。于1957年在《科學通報》發表了中國河川徑流量的估算結果。估算值為27841億立方米。經過30年,1987年,水利電力部出版《中國水資源評價》一書,經過全國數以萬計的水文工作者的努力,采用了先進的計算工具,得出中國河川徑流量的數字為27115億立方米。這就是目前的權威數字。但與郭先生所估算的數字相差僅2.6%,完全在允許誤差的範圍之内。試想,在1956年的條件下,能得出如此高水平的中國地表水資源的數字,是克服了多少困難才獲得的!
1959年,郭敬輝先生再接再厲研究中國河流數量的估算工作。首先遇到的問題是以什麼标準來統計河流的數量。當時有兩種方案:一是按流域面積為标準,另一是按河流長度為标準。經過試驗,河流長度的量算在不同比例尺地圖和不同量算者之間的相差很大。所以郭先生最後決定采用面積标準,且以流域面積大于100平方公裡作為估算的标準。經過大量認真細緻的調研核算工作,郭敬輝在1959年公布中國河流流域面積大于100平方公裡的河流條數為50000多條。這個結論遂成為一個權威數字,在國内外一直沿用了30年之久。
此外,郭敬輝先生先後在地理學報發表了“中國徑流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等著名論文,受到了國内外地理界和水利界的普遍好評和重視。
從中國第一張徑流圖、中國地表水資源的第一次估算到中國第一次河流數目的公布,幾乎是一氣呵成,郭先生為中國的水文地理研究奠定了基礎,作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