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地理名人

張相文

發布時間:2018-05-29 浏覽次數:0

中國地理學的先驅,教育家——張相文

張相文(1866~1933)革新中國地理學的先驅,教育家。

字蔚西,号沌谷。宿遷泗陽人。1906年-1912年任北洋女師範學堂(河伟德平台怎么样大學前身)教習,後任北洋女師範學堂(學校)教務長、校長。

編寫中國最早的地理教科書

1901年,他編寫了<初等地理教科書》和《中等本國地理教科書》。這是我國最早的地理學教科書。這兩本書曾多次重印,發行量達200多萬冊,在地理教育方面産生很大的影響,海内外關心地理學習的人士幾乎人手一冊。“教科書”一詞也為張相文首創。張相文曾著文說明:“教科書之名詞現已普行于學界,然出現于中國則自餘之《本國中等地理教科書》。”此後,張相文出于教學需要和自身興趣,又相繼編寫了《新地文學教科書》和《地質學教科書》,同樣暢銷。

1908年,張相文結合中國實際情況,編撰了适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第一本自然地理著作《地文學》。《地文學》是張相文的代表作,附有中西對照表15頁,彩色地圖10餘幅,插圖80餘幅;内容分星界、陸界、氣界、水界和生物界5篇。《地文學》的内容,很重視實用。編寫自然地理聯系實際應用,在歐美諸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注意到的,而張相文在清代末期即注意到,是非常難得的。

創辦中國地學會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張相文在天津北洋女子高等學校任校長,計劃創建地學會,他約同當時在天津的地理教師、教育界人士以及行政官員二十七人,發起創辦中國地學會。現查出出發起人有張相文、白雅雨、陶懋立、韓懷禮、張伯苓、吳鼎昌、孫師鄭等。于清宣統元年八月十五日(1909年9月28日)在天津河北第一蒙養院成立“中國地學會”。在成立大會上,張相文被推為會長。

宣統元年八月十七日(1909年9月30日)《大公報》“開會紀聞”的一則短訊曾記載:十五日(即公元1909年9月28日)下午2點,中國地學會諸同人在河北第一蒙養院内本會事務所召開初次大會,到位者五十餘人。會議公推投票決定:(一)總理傅增湘;(二)會長張相文;(三)編輯部長白毓昆……

中國地學會成立大會合影

地學會是中國新地理學發端的标志和中國地理學科的第一個學術團體。中國地學會的誕生,彰顯出我國新地理學創生意義和掌控地理學科發展走向的價值。張相文擔任會長長達20餘年,堪稱我國一代地學宗師,為我國新地理學科的奠基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創刊《地學雜志》

《地學雜志》是中國地學會主辦的學術刊物。1910年2月(宣統二年正月)創刊。開始時在天津出版,1913年1月始移到北京。編輯白毓昆、張相文。最初全年出十冊,後來改為月刊。1924年僅出秋季刊。1925—1927年間末見出刊。1928年起改為季刊,直到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停刊。早期出版的《地學雜志》,用有光紙單面鉛印,線裝書形式。後來才改為白報紙印刷。《地學雜志》曆時28年,共看出181期,載文1600餘篇,圖140餘幅,成為我國地學文獻的寶庫。

中國地學會《地學雜志》

首次提出“秦嶺-淮河”分界線

張相文在1924年發表的《佛學地理志》中,明确提到了秦嶺—淮河分中國為南北。這是中國人首次提出秦嶺—淮河是中國的南北分界線問題。

張相文在《佛學地理志》中将中國分成六大部:“曰本部、曰蒙古、曰滿洲、曰新疆、曰西藏、曰青海。本部之地,或稱禹域,亦曰漢土。……就自然形勢,分南北中三帶述之。北帶,即黃河流域。南憑北嶺、淮水……唯淮水發源于北嶺之支麓。實繼北嶺之正幹,而為南北之界線。”這裡已經明确說出淮河為南北之界線。

有研究者提出,1912年出版的《新體中國地理學》一書,對于秦嶺—淮河這條線的記載要早于張相文的《佛學地理志》。書中是這樣說的:“南北二嶺,橫絕域中,劃為三帶。黃河、揚子江、珠江三巨川流貫其間。北嶺淮河以北為北帶,為黃河流域……”後經證實,說是這本書主要是參考張相文的地理教科書而作。而張相文依舊是最早提出“秦嶺—淮河”分界線的第一人。

本文資料來源

1:中國現代地理學萌芽時期的張相文和中國地學會,林 超 (北京大學地理學),《自然科學史研究》1982, 1(2), 150-159頁

2.360百科:張相文http://baike.so.com/doc/6248727-6462137.html#refer_6248727-6462137-3004166

Baidu
sogou